陈毅晚年身体不堪重负,身患肠癌,长期饱受病痛的折磨。尽管身体状况极其糟糕,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依旧心系革命事业,心中充满着对人民和国家的深切关怀。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依然不忘交代工作。1972年,陈毅在与病魔顽强斗争了很久之后,终因病去世查配资平台的网站,享年71岁。
值得注意的是,陈毅在临终时特意将王震召至病床前,除了安排一系列重要的工作事务外,还特别叮嘱王震:“你那个老乡,当年差点把我枪毙,现在他还好吧?一定要确保他不受委屈。” 这番话,虽然是在弥留之际,却表现出陈毅心中依然牵挂着一些曾经的往事,关心着那些在革命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情谊。
王震在病床前,看到陈毅因病重而极度虚弱、精神萎靡的模样,眼中充满了泪水。他紧握陈毅的手,满怀坚定地保证:“首长,请放心,我一定会照顾好他的。” 这是对陈毅的深情承诺,也是对过往革命斗争中与陈毅并肩作战的忠诚回报。那么,陈毅口中的“差点被枪毙之人”究竟是谁?为何在他临终时仍然挂念着这段往事,并嘱咐王震照顾那个人呢?
展开剩余81%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斗争的史诗,也是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付出巨大牺牲的苦难史。在这段历史中,大小战斗不计其数,而其中最为艰苦的战斗之一便是三年的南方游击战。
南方三年游击战被认为是我党历史上最为艰苦的三大斗争之一。与红军的长征以及东北抗日联军的敌后作战齐名,南方游击战同样充满了艰难与困苦。在长征中,革命先烈们面临着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征程,许多英勇的战士在这漫长而困苦的道路上倒下。而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,不仅要应对严寒的天气,更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血打压,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惨烈的“连坐”制裁。相比之下,南方游击战的艰苦程度并不亚于这两场战斗的苦难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艰难的斗争,让我们从湘赣地区的游击队情况来看。1933年,当谭余保担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时,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西征,随即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疯狂围剿。虽然当地的游击队员努力掩护大部队东征,但他们却面临着国民党军队围剿的严峻局面。国民党通过驻剿、追剿等手段,将红军与人民群众彻底隔离,失去了群众的支持,红军也失去了最大的生存资源。
游击队员们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,常常在山林中栖身数月乃至数年,生活异常艰难。有时食物极其短缺,甚至连野菜都没有。更为严峻的是,队伍中接连发生减员,士兵的士气一度跌至低谷。1935年,在虎头岭战役中,湘赣军区司令员彭辉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,红军主力遭到重大损失,兵力最为匮乏时,整个湘赣地区的红军仅剩下不到50人。同年6月,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投敌。然而,尽管困难重重,谭余保带领着仅剩的四十多名干部,在国民党的重重追捕下成功逃脱,并重新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游击队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恢复,湘赣地区的游击队伍再度壮大,并且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,成功地给敌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。1937年,随着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,中共中央决定将南方地区的游击队统一编入新四军,为抗战提供力量。陈毅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,那就是去南方各大革命根据地,通知失联的游击队停止游击活动,接受改编。
陈毅最初并未意识到这项任务的复杂与危险,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传递信息的交通员。然而,当他到达湘赣地区时,意外发生了。在这个地区,陈毅被误认为是投敌者,并被游击队员们绑了起来。当地的肃反委员会主任闫福华拿着一份报纸,报纸上声称“江西省共产党首领陈毅投敌”,这让游击队员产生了极大的怀疑。
多年来,国民党一直散布有关陈毅投敌的假消息,导致游击队员对陈毅充满了疑虑。在此背景下,陈毅所穿的新四军制服、他前来带领游击队下山接受改编的行为,都让这群疲惫的游击队员更加深信他已经投敌。陈毅被带到谭余保面前,开始了艰难的辩解。即便陈毅竭力解释自己并未叛变,谭余保依然不肯相信,甚至扬言要将其枪毙。
陈毅冷静地提出,若不信他的话,可以派人下山去查证。谭余保派人三天后得知,陈毅并未叛变,确实是党中央派来的特派员。经过一番误会后,谭余保深感愧疚,立刻去向陈毅请罪,而陈毅不仅没有责怪他,反而夸赞他警惕性高,这样做非常有必要。
尽管两人最终消除了误会,但这段往事并未就此结束。几年后,陈毅的部下在延安整风时提起了这一事件,尤其是联络员曹树良被误杀的事。这一事件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,并造成了陈毅与谭余保之间的隔阂。直到毛主席出面调解,王震作为中间人,三人聚餐一顿,最终消除了所有隔阂。
陈毅临终时,之所以再次叮嘱王震照顾谭余保,就是因为他担心自己死后可能会影响到谭余保的命运。尽管曾经在那段艰苦岁月中,陈毅在谭余保那里受到了不公待遇,差点丧命,但他依然没有心生怨恨,反而与谭余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并且在临终时不忘为他着想。
陈毅老总的胸怀宽广、气度非凡,他能超越个人恩怨,以大局为重,不仅赢得了我们后人的敬佩,也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